建龙北满特钢50000+数据搭建全链条“数字神经网络”
发布时间:2025-08-15 16:16:13

走进建龙北满特钢的办公大楼,一块LED显示屏上,铁前总览的柱状图实时跳动,轧钢生产线的参数曲线平稳延伸,安全检查的红黄绿预警灯交替闪烁……这座扎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钢铁巨擘,正以肉眼可见的变化,从传统钢厂向数智化企业跃进。



2020年,当“数智化转型”还只是行业热议的概念时,建龙北满特钢的会议室里已响起了激烈的讨论。“不能等、不能靠,传统钢铁企业要活下去,必须把数字化变成生产力。”随着建龙集团数智化转型部署号角的吹响,建龙北满特钢这家有着厚重历史的老厂便定下了“顶层设计、整体规划、分步实施”的转型路径,从基础系统建设、数据平台搭建、智能设备应用到升级改造,画出了一张清晰的5年路线图。


“当时不少老工人犯嘀咕:‘咱炼钢靠经验、轧钢凭手感,搞这些数字玩意儿有用吗?’”该公司炼铁厂厂长尉迟金伟回忆道。但质疑声中,转型的齿轮已然转动。2021年,建龙北满特钢生产制造执行系统(MES)、数据平台(DA)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(PLC)等技术相继落地,像给钢铁生产线装上了“神经中枢”。到了2022年盛夏,当铁、钢、轧、锻四大主产线全部纳入数字化管控,销售端到发运端实现“一键下单、全程可视”时,工人们终于发现,曾经需要跑断腿的工序交接,如今在屏幕上轻点鼠标就能完成。


“2023年,我们针对网络系统进行整体改造升级,新敷设光缆65300米,新增桥架7900米。”该公司工程装备部副部长齐明誉指着厂区地图上的标记,语气里满是自豪。这次的网络升级改造,让这座钢铁城有了“数字血管”——生产环网全覆盖,核心网络数据吞吐量提升3倍,曾经分散在各车间的“数据孤岛”被彻底打通。



更惊人的是那些看不见的“数字触角”。截至2024年2月,56313个数据采集点像遍布全身的“传感器”,实时捕捉着风、水、电、气的每一次波动,以及炼钢温度、轧钢压力的每一个细微变化。“以前看炉火颜色估温度,现在屏幕上******到±1℃;以前算成本靠月底盘点,现在每小时都能出吨钢成本报表。”尉迟金伟拿起手机,展示着炼铁厂的“业绩看板”——56313个采集点中,92%是自主开发,数据自采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,这些跳动的数字,正是降本增效的“金钥匙”。


从2021年的247套自动控制系统,到2024年100%的自动化覆盖率,数字的力量正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************。


“以前开配矿会,大家常说‘也许加两吨焦煤就行’;现在打开精细化工具,系统直接算出***优配比,误差极大降低。”建龙北满特钢炼铁厂主任工程师李建中点开电脑里的“配矿优化模块”,屏幕上的折线图清晰显示:自2024年这套工具上线后,铁水成本开始呈现下降趋势。


这只是建龙北满特钢“数字工具箱”的一角。这5年来,453个自主开发的精细化模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——轧钢躲头喷淋控制系统拿下实用新型专利,转炉测温取样机器人17秒完成高温作业,比人工效率提升5倍;PMO管理工具与生产数据结合,让每吨钢的成本像剥洋葱般层层透明。



5年间,建龙北满特钢已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累计投入约2.7亿元,实现了“自动化覆盖率95%、数据自采率92%”的硬核革新。“未来,我们要让每一块钢都带着‘数字身份证’,从冶炼到出厂全程可追溯。”齐明誉描绘着下一个“数智愿景”。